地理
初中地理
1. 宗旨及目標
(a) 建立對空間、地方和環境的知識及理解,特別是有關不同地方的空間分布和人與環境的互動作用;
(b) 從地理的角度進行思考和探究;
(c) 建立地理技能和基本能力供升學和生活之用;以及
(a) 建立對空間、地方和環境的知識及理解,特別是有關不同地方的空間分布和人與環境的互動作用;
(b) 從地理的角度進行思考和探究;
(c) 建立地理技能和基本能力供升學和生活之用;以及
(d) 成為具見識和有責任感的公民,願意為社
2. 課程目標
2.1 知識和理解方面
(a) 建立對主要地理概念的透徹了解,其中包括空間、地方、區域、人與環境的互動、全球相互依存和可持續發展等概念,以及把這些概念應用到新的處景和情景;
(b) 建立對地方認知的堅實架構,當中包括對本地區域(香港及珠江三角洲地區)、中國其他地方、亞太地區和世界各地的認識及理解,以及這些地方的相互連繫;
(c) 描述和解釋人與自然環境在不同時空的互動,其中包括在這些互動中出現的自然和人文作用,以及由這些互動所產生的形態和所引致的影響;
(d) 明白自然環境如何影響人類的生活和人類活動如何改變自然環境;以及
(e) 建立對受全球關注議題的認識和理解,並知道和明白如何以可持續發展的方式來處理及/或解決這些議題。
2.1 知識和理解方面
(a) 建立對主要地理概念的透徹了解,其中包括空間、地方、區域、人與環境的互動、全球相互依存和可持續發展等概念,以及把這些概念應用到新的處景和情景;
(b) 建立對地方認知的堅實架構,當中包括對本地區域(香港及珠江三角洲地區)、中國其他地方、亞太地區和世界各地的認識及理解,以及這些地方的相互連繫;
(c) 描述和解釋人與自然環境在不同時空的互動,其中包括在這些互動中出現的自然和人文作用,以及由這些互動所產生的形態和所引致的影響;
(d) 明白自然環境如何影響人類的生活和人類活動如何改變自然環境;以及
(e) 建立對受全球關注議題的認識和理解,並知道和明白如何以可持續發展的方式來處理及/或解決這些議題。
2.2 技能方面
(a) 根據以下的問題來幫助自己以地理的角度來進行思考:
i) 「它在哪裏?」和「它是怎樣的?」
ii) 「它為甚麼在那裏?」和「它如何出現?」
iii) 「它如何及為何改變?」
iv) 「它帶來甚麼影響?」
v) 「應如何管理它?」
(a) 根據以下的問題來幫助自己以地理的角度來進行思考:
i) 「它在哪裏?」和「它是怎樣的?」
ii) 「它為甚麼在那裏?」和「它如何出現?」
iii) 「它如何及為何改變?」
iv) 「它帶來甚麼影響?」
v) 「應如何管理它?」
(b) 掌握基本的地理探究能力,其中包括:
i) 提出地理問題;
ii) 從不同的來源找尋和蒐集與探究有關的資料數據;
iii) 以適當的形式來組織和展示資料數據;以及
iv) 分析和闡釋資料數據以便作出結論。
i) 提出地理問題;
ii) 從不同的來源找尋和蒐集與探究有關的資料數據;
iii) 以適當的形式來組織和展示資料數據;以及
iv) 分析和闡釋資料數據以便作出結論。
(c) 掌握基本的地理技能,其中包括:
i) 閱讀和闡釋不同種類及不同比例的地圖冊、地圖和平面圖;
ii) 運用符號、註解、圖例和比例來繪製地圖和平面圖;
iii) 選用各種實地考察技能(例如:觀察、量度、訪問、記錄、拍照和繪製草圖)和工具(例如:相機、數據記錄器、地理信息系統);
iv) 閱讀和闡釋不同種類的照片和衛星圖像;以及
v) 選用適合的圖表及資訊科技技巧在地圖和圖解上展示數據(例如:圓瓣圖和地理信息系統)。
i) 閱讀和闡釋不同種類及不同比例的地圖冊、地圖和平面圖;
ii) 運用符號、註解、圖例和比例來繪製地圖和平面圖;
iii) 選用各種實地考察技能(例如:觀察、量度、訪問、記錄、拍照和繪製草圖)和工具(例如:相機、數據記錄器、地理信息系統);
iv) 閱讀和闡釋不同種類的照片和衛星圖像;以及
v) 選用適合的圖表及資訊科技技巧在地圖和圖解上展示數據(例如:圓瓣圖和地理信息系統)。
(d) 透過議題探究掌握基本能力,例如溝通能力、批判性思考能力和創意,其中包括:
i) 以合適的形式來溝通和交換意念,當中特別強調運用資訊科技,例如電腦演示和透過電郵來交換考察數據。
ii) 評估蒐集得來的資料,分辨資料是否可信;及
iii) 從不同的角度來審時度勢,例如除了從空間和生態的角度外,還從文化、經濟、政治及社會責任的角度來審視在不同地方的民眾對自然災害的不同反應。
i) 以合適的形式來溝通和交換意念,當中特別強調運用資訊科技,例如電腦演示和透過電郵來交換考察數據。
ii) 評估蒐集得來的資料,分辨資料是否可信;及
iii) 從不同的角度來審時度勢,例如除了從空間和生態的角度外,還從文化、經濟、政治及社會責任的角度來審視在不同地方的民眾對自然災害的不同反應。
價值觀和態度
(a) 願意為更美好的環境和世界的可持續性採取行動;
(b) 對社會及國家產生歸屬感,並願意為社會及國家的福祉作出貢獻;
(c) 察覺到與日俱增的全球相互依存,並明白國際合作對處理全球性議題的重要性;
(d) 關注弱勢社群及備受不同問題困擾的民眾;以及
(e) 認識和尊重不同民族及他們的價值觀、文化及生活方式。
(a) 願意為更美好的環境和世界的可持續性採取行動;
(b) 對社會及國家產生歸屬感,並願意為社會及國家的福祉作出貢獻;
(c) 察覺到與日俱增的全球相互依存,並明白國際合作對處理全球性議題的重要性;
(d) 關注弱勢社群及備受不同問題困擾的民眾;以及
(e) 認識和尊重不同民族及他們的價值觀、文化及生活方式。
高中地理
1. 宗旨及目標
(a) 理解人們所居住的地球,並從空間角度認識和闡釋:地球上各種現象及形貌的分布;各種分布形態的作用;各種作用的相互作用;各種相互作用所引致的轉變;各種轉變所引起的議題和人類對此所作的反應和處理;
(b) 進行地理探究,由此發展終身學習的基本能力和共通能力,並將其應用於生活中;
(c) 欣賞奇妙的本地及全球自然環境,體會各種生物的相互依存關係,以及生態環境脆弱之處,並明白推動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及
(d) 培養公民精神和全球視野,立志為社會、為國家和為全世界的福祉作出貢獻。
(a) 理解人們所居住的地球,並從空間角度認識和闡釋:地球上各種現象及形貌的分布;各種分布形態的作用;各種作用的相互作用;各種相互作用所引致的轉變;各種轉變所引起的議題和人類對此所作的反應和處理;
(b) 進行地理探究,由此發展終身學習的基本能力和共通能力,並將其應用於生活中;
(c) 欣賞奇妙的本地及全球自然環境,體會各種生物的相互依存關係,以及生態環境脆弱之處,並明白推動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及
(d) 培養公民精神和全球視野,立志為社會、為國家和為全世界的福祉作出貢獻。
2. 課程目標
2.1 知識和理解本科期望學生能獲得以下的知識和理解:
(a) 自然環境如何影響人類活動,以及人類活動如何改變自然環境;
(b) 地理現象和議題的發展如何隨著空間和時間而出現變化;
(c) 主要自然環境的特徵和功能如何受到環境當中出現的作用和相互作用的影響;
(d) 主要人類活動的特徵和發展,以及如何從中建立「區域」觀念;及
(e) 人與環境相互作用而出現的議題和人類對此的反應,以及這些反應對資源管理產生的影響。
2.1 知識和理解本科期望學生能獲得以下的知識和理解:
(a) 自然環境如何影響人類活動,以及人類活動如何改變自然環境;
(b) 地理現象和議題的發展如何隨著空間和時間而出現變化;
(c) 主要自然環境的特徵和功能如何受到環境當中出現的作用和相互作用的影響;
(d) 主要人類活動的特徵和發展,以及如何從中建立「區域」觀念;及
(e) 人與環境相互作用而出現的議題和人類對此的反應,以及這些反應對資源管理產生的影響。
2.2 技能本科期望學生能發展:
(a) 地理的探究能力,包括:
(i) 從地理學的角度識別和提出問題;
(ii) 有系統及準確地觀察和記錄數據,懂得從不同來源的一手及二手資料中(例如實地考察、調查、文件、地圖、圖表、地面和航空照片、地理信息系統數據)確認、揀選和取用合適的信息和數據;
(iii) 表達和組織資料和數據,其中包括:λ運用合適的概括技巧(例如量度集中趨勢和變數等描述性的統計);λ運用合適的形式,例如文字(報告、列表、撮要等)及圖示(地圖、圖解、模型、草圖、圖表);
(iv) 運用對比、分析、整合、評估等手段來闡釋資料及數據,進而作出推斷和結論,這包括:λ運用合適的統計方法(例如相關);λ運用地理信息系統分析空間形態;
(v) 評估透過探究所得的結果、解決方案或結論。
(a) 地理的探究能力,包括:
(i) 從地理學的角度識別和提出問題;
(ii) 有系統及準確地觀察和記錄數據,懂得從不同來源的一手及二手資料中(例如實地考察、調查、文件、地圖、圖表、地面和航空照片、地理信息系統數據)確認、揀選和取用合適的信息和數據;
(iii) 表達和組織資料和數據,其中包括:λ運用合適的概括技巧(例如量度集中趨勢和變數等描述性的統計);λ運用合適的形式,例如文字(報告、列表、撮要等)及圖示(地圖、圖解、模型、草圖、圖表);
(iv) 運用對比、分析、整合、評估等手段來闡釋資料及數據,進而作出推斷和結論,這包括:λ運用合適的統計方法(例如相關);λ運用地理信息系統分析空間形態;
(v) 評估透過探究所得的結果、解決方案或結論。
(b) 溝通、明辨性思考、解難、及創意等透過地理探究培養出來的共通能力,尤其是以下幾方面:
(i) 揀選合適的方法與其他人作有效的溝通;
(ii) 找出資料的含義,並判別資料的可靠性;
(iii) 透過邏輯推論分析問題,從多個可行方案選取最合適的做法;
(iv) 從不同角度審視情況,採取適當的方法分析問題。
(i) 揀選合適的方法與其他人作有效的溝通;
(ii) 找出資料的含義,並判別資料的可靠性;
(iii) 透過邏輯推論分析問題,從多個可行方案選取最合適的做法;
(iv) 從不同角度審視情況,採取適當的方法分析問題。
價值觀和態度
(a) 對不同的民族、地方及環境產生興趣和好奇心;
(b) 尊重不同的民族,以及他們的文化、價值觀和生活方式;
(c) 認識環境問題,並以合適的方法推動可持續發展;
(d) 產生對社會和國家的歸屬感,成為一個積極和負責任的公民;及
(e) 認識到人與人、國與國之間日益增強的全球性相互依存關係,明白團結和合作的重要性。
(a) 對不同的民族、地方及環境產生興趣和好奇心;
(b) 尊重不同的民族,以及他們的文化、價值觀和生活方式;
(c) 認識環境問題,並以合適的方法推動可持續發展;
(d) 產生對社會和國家的歸屬感,成為一個積極和負責任的公民;及
(e) 認識到人與人、國與國之間日益增強的全球性相互依存關係,明白團結和合作的重要性。